正文

玩球网报:世界冠军无缘八强、破亚洲纪录无缘决赛,体测闹剧何时休?

玩球网 2020-09-30 00:31:03

近日,国内体坛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闹剧”。

傅园慧在全国游泳冠军赛女子100米仰泳预赛中游出59秒48,是唯一游进1分钟的运动员。然而,因为体测成绩,遗憾未进前八。

余贺新在全国游泳冠军赛50米自由泳预赛中,以21秒79打破全国纪录。同样因为体测成绩,无缘决赛。

王简嘉禾更可惜。女子1500米自由泳预赛中她一骑绝尘,打破亚洲纪录,领先第二名多达29秒,但悲剧的是,因为体测成绩不理想,依然未能进入决赛。

也不只是游泳项目。因为体能测试淘汰的运动员较多,全国体操锦标赛女子跳马项目仅5人进入决赛,全国大赛的舞台上竟出现业余的空翻动作。2019年女子重剑团体世界冠军成员孙一文、林声因体测成绩止步16强。

体能测试就像是一场龙卷风一样席卷国内体坛,游泳、体操、篮球、排球、乒乓球、举重等项目,甚至连象棋运动员都要进行体能测试。与此同时,专业成绩出色,却因体测成绩不佳而“翻车”的例子不断出现。

这次席卷国内体坛的体测风潮很大程度上源自2020年2月发布的那则“关于进一步强化基础体能训练恶补体能短板”的通知。通知中提到:由于长期“欠债”所造成的基础体能薄弱、专项体能不强的问题,制约着我们决战东京、决胜赛场的能力提升和实力发挥。因此,决定持续狠抓体能训练工作,并同时发布了国家队体能达标测试评分标准。

不可否认,对竞技体育项目的运动员来说,体能很重要,同样一名运动员,体能更好的话成绩也会很大程度上因此受益。然而,体能测试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其实,体测很早就跟中国体育联系在了一起。1994年,中国足球启动职业化的时候,“12分钟跑”测试被引入国内。2003年,“YOYO体测”取代了“12分钟跑”。早在1995-1996年,中国篮协就推出过CBA体测,此后一度因为被俱乐部批评而遭废止。2011年,篮球项目体测重启。一些优秀的国内足球运动员和篮球运动员曾是体测“困难户”,甚至有人因体测导致受伤,篮球体能测试中的连续17次折返跑因为被球员忌惮和难度大而被称为“夺命十七折”。时至今日,关于足篮项目的体测仍是有支持的,也有反对声,褒贬不一。

而这次涉及多项目、大范围的体测暴露出的问题,又将体测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能理解希望迫切提升运动员体能的目的,但世界冠军因体测无缘前八,破亚洲纪录、全国纪录者因体测成绩难进决赛,业余动作出现在全国赛事中,因为体测出现这样的一个个闹剧,这其中有一些东西值得反思。

首先,体测的目的,是为提升运动员的能力。然而,破亚洲纪录、破全国纪录的运动员,却因为体测无缘决赛,体测非但没能帮助这些国内顶尖运动员,反而成为这些能力出众运动员的束缚,是不是需要反思体测成绩和竞赛的强关联是不是合适?

其次,体测项目是不是科学?是不是契合具体的运动项目?破亚洲纪录的运动员因体测成绩无缘决赛,这本身就足够讽刺。傅园慧曾发文“想不到我傅圆圆这辈子也有会跑步的一天”。50米自由泳破全国纪录的余贺新称“我的3000米特别差。跑完第一圈太渴了,整个肺都干了。”破亚洲纪录的运动员为什么体测战绩不佳?体能测试第1的为什么不是破亚洲纪录的运动员?说白了,体能重要,但体能只是运动员能力的一个方面,而且体能对不同运动项目的重要性也完全不一样,体能之外,技巧、经验、心理等同样重要,甚至之于短距离和某些项目,这些因素比体能更重要。侯英超39岁夺得乒乓球全国冠军,这就是极佳的例子,如果论体能,多少人比他体能测试更好?

再次,体测,需要循序渐进。因为体测成绩,破纪录却无缘决赛,对运动员来说确实足够可惜,教训惨痛。但对具体项目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巨大损失?通过体测与竞赛挂钩,与补贴挂钩,能感受到狠抓体能训练工作的“狠”,但体能和运动员能力有关系,但不是绝对关系;另一方面,运动员的体测项目成绩提升,需要循序渐进。

提高运动员的体能,从长远来看,没有问题,也有其必然性。但世界冠军无缘八强、破亚洲纪录无缘决赛像极了闹剧,这些闹剧何时能休?

希望体测真能如愿国内体育发展的助推器,而不是一只拦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