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诗钰 “2016年中国资本市场将呈现‘杠铃’形态,利率债和权益市场是杠铃片,而信用债是比较脆弱的杠铃杆。”太和智库研究员张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上周,今年已有42只债券兑付违约,涉及22家发行主体,违约金额高达254.61亿元。不管是违约债券数量还是违约金额,均已超过去年全年的两倍。 “债券违约的集中出现一方面反映出经济下滑企业生存困境客观情况,同时暴露了债券市场在迷信‘钢兑’的背景下过快发展所积累的矛盾。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债券违约的加速是市场出清的阶段,是盲目投资、过度配置后向理性回归的自然过程,简单说是‘大浪淘沙’的过程。在此阶段,违约将成为投资者不得不面对的风险,而盲目加杠杆配置债券以博取收益的操作,除了面对市场风险外,违约风险也会增加。”张超告诉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