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6月15日的临近, A股将在多大程度上被纳入MSCI明晟的全球基准成了近来国际市场的一大舆论焦点。嗅觉格外敏感的A股甚至在近日录得了两个月来的最大涨幅。 不过,无论是最为乐观的高盛给出的70%纳入概率,还是偏中性的摩根士丹利给出的50%,乃至最为保守的瑞信给出的40%,本身并不具有多大参考价值,更多反映的是这些投行分析师的偏好。相信MSCI明晟仍在继续征求相关基金公司的意见,以便在收集整理更广泛的市场观点的基础上,将最终决定权交由专门委员会。不过,无论两周后A股能否加入该指数,都不妨碍部分国际投资者通过既有相关通道分享中国内地股市红利的努力。事实上,在中国外管局今年2月实行基于QFII的资产管理规模新机制,并将配额上限从10亿美元提至50亿美元,将QFII投资本金锁定期从1年缩减至3个月后,加上市场对深港通启动的乐观预期及沪港通的可能扩容,海外资金流入A股的速度明显加快。截至4月底,QFII投资额度已超过800亿美元。外资在过去一周通过沪港通进入A股的资金超过100亿。5月31日,南方A50获得1.85亿个基金单位的净申购 ,金额约合18.3亿,有近10家外资机构参与了当日申购。这是该RQFII ETF近一周来第三次接获大额申购,累计净流入资金44亿。 正如有分析指出的,A股若能加入MSCI明晟俱乐部,不仅意味着沪深股市向国际主要投资者发出强烈的买入信号,而且将触发针对可能多达400家A股公司的上百亿美元被动资金的配置。更广泛的意义在于,这将标志着占到全球股票市值10%的沪深股市,不再是相对封闭的内循环投资格局,而向国际投资机构展现投资价值。显然,如能迈出这一步,其战略意义不亚于去年底人民币加入SDR. 就现状而论,影响A股被纳入MSCI明晟的最大障碍依然是国际投资者所担心的波动性问题,以及所谓的透明度问题。而懂得资本市场运行发展规律的人都明白,绝大多数新兴市场的股市既非强式有效也非半强式有效,而更可能是弱式有效。由于信息披露不完善、市场主体参差不齐及迈向成熟监管的路径依赖,新兴市场股市波动性往往高于老牌市场。投资机会与风险大于老牌市场也属正常。说白了,一向善于挑肥拣瘦的国际投资者更希望A股朝着他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他们显然不愿意当市场“接盘侠”,而想最大限度发掘并抓住投资机会。所谓“2015年的股市巨幅震荡吓跑了不少外国投资者”之说,十分形象地反映出国际投资者的心态。换句话说,国际投资者就是A股森林里的觅食之鸟,它们可以带来种子,但不要指望能成为这片森林的守护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