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公司“罚酒三杯”违法成本实在太低 卷入或涉嫌财务造假,如今已成A股上市公司一大痼疾。据估计,2015年证监会下发64张判决书,涉及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达10家,而2013年至2015年三年间,242张处罚决定书中有35家上市公司牵涉财务造假。而35家涉事上市公司中,证监会对其中32家公司罚款均不超过60万元,除开2家主要责任在评估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仅海联迅一家公司受到“重罚”,被罚882万元,实控人被罚1203万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层出不穷,严重侵害了中小投资者的权益,成为损害监管层公信力的毒瘤。究其原因,在于违法成本太低,没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 违法成本太低,是中国上市公司敢于违法、屡屡违法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平均罚款不到60万元,大概好像对工薪族罚款几角钱,实在是太轻了。如何罚得违法者心疼、肝疼,实际不难。监管层比我们聪明得多,加大力度也不是什么难事,但为什么总是干些罚酒三杯之类的无用功呢?若要深究,恐怕和中国的体制有关,和国有资本占有重要地位有关。罚单还没下来,各路说客接踵而至,有权的、有关系的,纷至沓来,甚至以国家利益、地方经济发展等“大利益”来说事,想要严加惩处何其难也。从各路说客看,对上市公司“感情深厚”的大有人在,对中小投资者造成损失深表同情者,少之又少。财务造假,实际上是很严重的经济违规,对市场和投资者造成的误导和损失决不可以轻视,对涉案上市公司加大处罚力度势在必行。 电影票房高观众多当年也曾被疑夕阳 |